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真故研究室,作者:马路,编辑:龚正,题图来源:《大时代》
近一段时间,疲软已久的股市出现新的行情,有人宣称牛市到来,引得不少年轻人跑步入市。在新开户的股民群体中,不乏 00 后的身影,他们多数涉世未深,初生牛犊不怕虎。同时,市场的短期波动给予他们一次痛击。
今天的文章来自真故研究室编辑部的一位同事。大学时的他,赶上了 10 年前的上一轮牛市,并在高点买入,之后一直在股海沉浮。他有一些常识性的叮嘱,想要讲给新的股民群体,以下是他的自述。
葬礼上的股市指标
十一假期前一天,我父亲病故。葬礼期间,我很少看手机消息,但每当打开手机,都能看到朋友发来的股市信息。差不多有 10 个人。我给了他们一些简短而浅薄的建议,并帮助了其中两位开了证券账户。他们并不知道我父亲的过世,不然也不会在我最伤心的时候,兴奋而急切向我讲述一个赚钱的机会。
有一个朋友甚至愿意让我代为投资,并许诺了佣金。这情形让我想到彼得林奇的"鸡尾酒会理论"——这位华尔街传奇投资人发现,当人们在鸡尾酒会上宁愿围着牙医讨论牙疼,也不愿意搭理他这样一位股票大师时,说明股市已经低迷够久了,是时候考虑抄底了。反之,当他成为酒会上的焦点,人人都在向他寻求投资建议,甚至向他推荐股票,那么股市已经达到高点,是时候清仓了。
知名投资人邱国鹭曾提到过类似的理论,他说自己的第一任老板有一个绝佳的市场指标,就是远方的表弟。他们平时联系不多,每当表弟打电话来问他对股市的看法时,就意味着市场太过火热,通常是见顶的信号。他将其称之为"表弟指标"。
显然,最近的股市行情是"鸡尾酒理论"和"表弟指标"的再一次的验证。假期里,有关股市的讨论达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。许多新韭菜,不是,新金融消费者,包括许多 00 后选择进入股市。过去几天,他们从资产暴涨到无情套牢,心情复杂如南柯一梦。
一些人叫嚷着"把钱还我不玩了",但事实一再证明,即便股市涨回去,大部分人也很难会及时抽身。赢钱了就还想赢,亏了的就想回本。这是一条不归路,有毒。之后,他们大概率会成为 A 股长期投资者。
股市是一个充满偏见、迷惑性和谎言的地方。特别是对于还没有形成自己投资方法论的新手,容易偏信一些半吊子分析和大旗论。例如不久前在短视频平台上口耳相传的"牛市第一铁律,远离老股民和价值投资者"。网络股神们认为,牛市应该和疯子站在一起,经验只会影响赚钱的速度。
类似的言论不算新鲜,是典型的每隔几年就会出现的"笑巴菲特太保守"现象。之后的几个交易日,他们被打脸了。但是也无所谓,市场上最多的就是脸被打肿的人。视频隐藏一下,等待行情回归的时候再放出来,又能当股神再赢一次。
话说回来,即便是像我这样寂寂无名的财经类媒体编辑,都有人愿意付费,有理由相信这些股票大师在过去一段日子必定是赚得盆满钵满。当然,我指的不是他们在股市中的收益。
更大的问题是,他们在鼓吹牛市中把钱赚了,但听信"牛市来了"的工薪阶层可是付出真金白银进入到市场里。人一旦进入股市,控制不好就容易失去理性,你会轻易发现周边很多平时吃面加个蛋都要考虑再三、点外卖优先拼好饭的人,却在股市里用钱如泥沙。
我询问了几位新手股民,他们炒股之随意,如同在进行一场弹珠游戏。很多人只是看着股票代码和 K 线走势,就不明所以地完成了一次交易,对公司的财报、经营状况和前景没有做一点了解。当然,这波行情中,动作迅速的人短期获得了可观的浮盈,他们为自己的投机成功而沾沾自喜。
这不禁让我想起 2015 年,我的大学舍友第一次买股票。在那天下午上完体育课后,他打开股票账户,兴奋地向我们展示今天赚了 20 多块钱。并豪爽地表示,今天所有的饮料消费由他买单。
股市会平等地教育所有的参与者。1720 年的春天,牛顿买入了当时在英国最炙手可热的南海公司的股票。股价翻倍后,他清空了持仓。仅过了一个月,在市场情绪狂热的感染下,牛顿又以很高的价格买回了这只股票,结果赔了大约 2000 英镑。换算成当下的购买力,应该有数千万人民币。这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称,他可以计算出天体的运动轨迹,却无法揣摩人类的疯狂。
2015 年的牛市,我在大学舍友的介绍下进入股市。6 月 1 日,我打电话给老爸,索要 1 万元作为投资基金。一周之后,我将钱转入证券账户,并买入了第一支股票。
之所以日期记得这么清楚,是因为打电话那天恰好是儿童节。更重要的是,在我入市后不到一周,上证指数涨到了 5178 点,成为 2008 年至今的最高点。之后指数一泻千里,最低跌到了 2500 点以下。九年炒股,真正意义上的牛市,我只经历了那不到一周时间。
大学时的股票账户
账户上一天亏损近一千块,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几乎是不能承受之重。我开始省吃俭用,每个月从生活费中抠出几百块放入股市中,并且频繁交易,以寻求翻盘机会。数个月后,我的账户只剩下六千多,浮亏 50%。
舍友当然也没有比我好到哪去。大学毕业之后,他辗转进入到一家上市公司工作,负责融资方面的工作。这家公司处于过去几年最大的风口行业之一,是绝对的新兴产业,而且又是"遥遥领先"概念股。去年下半年,他告诉我公司马上会出新产品,并且老板有信心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完成公司的市值管理,让我静待买入信号。
今年上半年的某天,忽然想起了这件事,问他到没到买入时机。他告诉我,公司随时有可能倒闭。
股民的自我教育
进入股市的 2016 年,上大三的我抢到了一门叫做"证券投资实务"的选修课。教课的是一位南京大学退休的教授,他讲话言之凿凿,金句频出,十分具有说服力。
他擅长用最通俗的话语来解释一些投资理念,例如在第一节课上,面对台下一半没有任何投资经验的小白,他用了这样一句话来解释股票的价值和价格:如果这支股票将来值 1 块钱,那么它现在就值 1 块钱。
当时的我听到这句话感觉醍醐灌顶,同时意识到此前的诸多操作是如此的自欺欺人。在第一节课上,他还向想要尝试股票投资的同学提出了一条建议:第一年入市资金不要超过 3600 元。
至于为什么是 3600 元,我至今也没有搞清楚,但我知道,这一定程度上拯救了这群心高气傲、无知无畏的年轻人的大学生涯。
整个学期,他带我们学习了股票投资的基本知识,为股市至少培养了 100 位年轻的预备役韭菜。
但可惜的是,他是个"技术派"投资者,究其一生都在研究 K 线,操作风格完全围绕道氏理论、波浪理论等曾在美国流行一时的技术分析。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,他都在给我们演示怎么划线。什么是箱体,什么是旗型,什么是金叉,什么是黄金分割法,以及怎么数浪等。
当时我对这种画图游戏十分感兴趣,跑到图书馆借阅了他推荐的所有的相关书籍,并为此做了整整一厚本的笔记。每每回想,对于当代大学生、特别是我自己而言,这种自驱力称得上奇迹。当然,这也为我之后多年始终未能走出技术分析的阴影做下了铺垫。
大约从今年开始,我发现股民对于宏观经济的关注开始增加,一些分析宏观经济的博主的视频流量在这段时间迎来大幅增长。街头巷尾的老大爷都在讨论 M1,社融,通缩,加息等名词。这种热情在美联储宣布降息时迎来高峰,大家在这天仿佛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胜利,然后继续该上班上班,该炒股炒股,一切并没发生变化。
曾任美联储主席的威廉弥勒曾说过,23% 的美国人以为美联储是一块印第安人居留地,26% 的美国人以为它是野生动物保护区,51% 的美国人以为它是某种品牌的威士忌。虽然这是很多年前美国人的认知,但有理由相信,今天中国股民对美联储的关注仍然遥遥领先于美国人。
彼得林奇说,"如果你花 10 分钟做宏观分析,那么你就浪费了 10 分钟。"他自称毫不关注外部宏观经济情况的变化,除非它会以某一具体方式影响某一具体行业。
彼得林奇的意思是,应该关注具体企业的价值,不是因为虚无缥缈的宏观叙事成为惊弓之鸟。任何宏观变化都具备机遇和挑战的两面性,而那些所谓的分析,几乎都是重复且无用的陈词滥调。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,要做时间的朋友。优秀的企业往往能穿越周期。
类似的还有对股市整体走势的预测。从技术上看,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,但股民和专家还是形成了一种默契:股民对此表现得如饥似渴,专家也乐于指点江山。
由于近期市场的火热,早前宣称退休的李大霄重拾旧爱,继续为 A 股摇旗呐喊。此前进入生发水创业的任泽平也选择高调回归,与知名投资人但斌在微博上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多空对战。两人指名道姓,丝毫没有顾及成功人士的体面。
但斌提醒大家要注意风险,任泽平则坚持唱多。直至二人的社交账号被禁言,谁也未能获得大众普遍的认可。如此得罪人又不讨大众喜欢的事,实在无聊。如果国内法律允许的话,相关机构可以为二人定制一款合约,用真金白银来进行一场对决,或许能够证实谁才是真正的坦诚。
对普通散户而言,所以对未来经济和股市走向的判断都可以忽略不计。因为专家太多了,你很难判断谁手上掌握着真理。如果你在这个市场上呆的足够久,就会知道没有谁能够始终准确预测大盘走向。
网红美女基金经理、江湖人称私募魔女的李蓓,过去几年一直是死多头,她曾多次给出预测,称 A 股当下是二十年一遇的投资良机。许多专家和股评人也有类似的发言,我见过最夸张的一位说,现在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机会。对此,我并不怀疑,只想提醒一下,新中国股市一共才 30 多年的历史。
价值投资的劝告
35 年前,万国证券黄浦营业部在上海的广东路 729 号开业,比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还早半年,巅峰时期,这个营业部交易量在沪深占比常年超 10%。也就是从那时起,广东路上便形成了股市沙龙,到现在已经超过了 30 年。青丝变白发,能在上海广东路有一席之地的人,都是股海拼杀过来的老股民了。
30 多年后,这里出了一位上海爷叔,大胆预言股市将一飞冲天。国庆假期之后,爷叔彻底封神,在资本市场中的热度无人能出其右。市场不景气的时候,我对他抱有一定敬意,他的高谈阔论,我愿将其称之为散户们的临终关怀。但市场热度变高之后,很多人真的开始迷信他的发言。对此,我建议大家慎重。
上海爷叔是一位杂学家,从他的发言中可以看出,他是一位坚定的"技术派"投资者,分析框架中还带有一点玄学。再加上他本人又对宏观经济和政策面有着独到理解,一切都显得浑然天成。
技术派股民最关注的是时机,从股票走势上来判断何时空仓,何时重仓,同时严格设置好自己的止损和止盈点,仿佛股市是一场预设好的沙盘游戏。
需要说明的是,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位伟大的投资者是技术派。事实上,如果你用大数据对所有的技术指标和方法进行分析,会发现它们的准确率都会无限接近于 50%,甚至无法成为反向的指标。
技术派股民似乎都不愿承认自己是投机分子,而且他们也同样对巴菲特等人的价值投资心驰神往。对此,新手股民或许可以判断一下以下几个看法的对错,来自检一下是否具备价值投资的潜力:
相比科技型公司,白酒行业更具价值投资的潜力。
提及判断理由,文太彬指出虽然今天除上证以外其他指数表现不错,但没有形成有效的趋势反转,依旧保持“下跌低点屡创新低,反弹高点也屡创新低”的下跌趋势中,不要被单个交易日的阳线迷惑。因此,文太彬建议投资者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谨慎抄底,因为市场的下跌趋势并未出现明显的扭转信号。对于上证指数中前期已经大涨的蓝筹股,一旦发生股价回调,应果断考虑落袋为安,先保证在弱势市场中的本金安全,尽量保证持币观望。
大部分时候重仓或满仓。
不设置止损点。
认为宏观经济分析是浪费时间。
不在意牛市或熊市,不做高抛低吸。
如果你认为上面的话都是错的,那么你已经和价值投资相去甚远。事实上,上面几句话几乎是所有伟大投资者的共识。格雷厄姆对择时策略嗤之以鼻,牛市熊市不会影响交易;巴菲特认为买入股票之后就应该忘记成本价,刻意设置止损点和止盈点是自欺欺人;彼得林奇和段永平都是满仓主义者,不存在控制仓位。
在众多行业中,上海爷叔大力推荐科技股。一定程度上,这和大多普通投资者的想法相同——关注前沿科技,对新兴产业兴奋,认为其具有高成长性。
但一直以来,彼得林奇、巴菲特等众多伟大的投资者都自称是"科技恐惧者",他们从来不会购买自己不了解的领域,因此对科技公司始终敬而远之。如果你细数一下巴菲特最为人称道的投资,会发现多集中在消费、金融、保险、能源等大众触手可及的领域,完全避开了美国过去三十年最为盛行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浪。
原因也很简单,科技革命会对行业带来彻底的颠覆,一项新技术的出现会瞬间击垮曾经的龙头企业。典型的就是技术密集型行业,如互联网、显示面板、芯片、医药等,可谓一代产品一代神。90 年代美国的互联网浪潮中,至今存活下来的互联网公司只有 1%。谁也无法预料到做了多年的小弟的英伟达会在短短两年成为大哥,而辉煌一时的英特尔会面临被收购的窘境。
如果你认为自己足够聪明,能够准确预知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到来,那么你应该再去了解一下牛顿的股市经历。事实上,大部分普通投资者都不一定能够搞得清半导体、芯片和集成电路的区别。再加上要在多达几百支半导体概念股中选中中国的"英伟达",几乎是不可能的事。
事实上,很多优秀的投资者的持仓都是公开的,价值投资应该选择哪个行业,哪家公司是有迹可循的。即便是后知后觉跟随买入,往往也能获得超额收益。
但很多人都自以为是的认为能够做得更好,不断地买入卖出,试图逃过每一次大跌以及抓住每一寸涨幅。
多年前,股票交易需要亲自到券商营业部或打电话,或许因为这种亲临现场的仪式感,让大家做一次交易十分慎重。如今只需一部手机,人人都可以随时买卖股票。这种便利性,使得人们的交易开始变得频繁,从基金经理到普通白领,都在积极为券商们贡献着利润。巴菲特的引路人格雷厄姆曾在书中写道:那些急不可耐的交易者就像夏日田野中呼啸的蝗虫,从一只股票跳到另一只股票。
这种投机套利也正是散户亏钱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巴菲特说,买股票就是买公司。虽然我们无法像巴菲特一样,喜欢一家公司就可以持续加仓,直至把这家公司买下来。但也应该明白,购入一家公司的股票,就成为了这家公司的股东,是间接在为公司发展注入资金。
从利益的角度上看,你要为自己的钱负责;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看,更要有竞争力、有价值的企业,而不是那些长期亏损、不务正业、善于玩弄概念的企业。投机者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风气。
劝人炒股,如同杀人父母。假期里每一位问我股市相关的朋友,我都建议他们不要炒股。即便想要学习投资,起始资金要不要超过一个月的工资,并且不要跟风炒概念,一定要做价值投资,做时间的朋友。
最后我都会送他们投资大佬邱国鹭的一段话:众人夺路而逃时,不挡路,不跟随。不挡路是因为不想被踩死,不跟随是因为乌合之众往往跑错方向。不如作壁上观,等众人作鸟兽散后股票融资融券好吗,捡些他们抛弃的粮草辎重和掉落的金银细软。看他们慌不择路的样子,这一次不需要等太久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