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新,一直以来都是不断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迭代的关键。哈药为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,提升研发体系效能,激发研发活力,对研发体系进行重新规划,设立五大研发主体,构建了涵盖OTC、保健品、仿制药、创新药、中药升级及生物产品研发的多元化研发体系。通过专业分工,哈药实现了多领域产品的持续输出,形成了一条从市场需求到实验室,再到市场的高效研发链路。
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【信披】查看更多考评等级
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来源:券业行家
昨夜,无奈“赞助”独家直播的行家,因#爱奇艺崩了#,免于目睹0比7的惨烈一幕。也因为此,错过了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官宣合并的大场面。
三甲往事
作为魔都人士,扬言要跳黄浦江的范志毅,曾经见证了沪上三甲“最初的模样”——
1988年2月,万国证券成立。同年8月,海通证券设立。
1990年9月,申银证券成立。
1992年10月,国泰证券和君安证券相继设立。
1995年7月,申银证券与万国证券合并为申银万国。
1999年8月,国泰证券与君安证券合并为国泰君安。
2015年1月,申银万国与早在1994年便敲钟上市的宏源证券合并,组建申万宏源。
……
并非巧合,国泰君安的注册地,至今仍在人民广场西侧的南京西路768号。而在2023年初,海通证券从人民广场东侧的广东路689号,搬到了位于黄浦江畔的中山南路888号,同样滨江。
时过境迁,自2002年光州败绩以来,国足持续伤害了一代球迷。而沪上六家上市券商的格局,面临颠覆性的改变。
传闻多时之后,为打造一流投资银行、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,这两家曾经位列行业三甲的券商,迎来了合并。
官宣停牌
9月5日晚间,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双双发布公告称,正在筹划由国泰君安通过向海通证券全体A股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、向海通证券全体H股换股股东发行H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海通证券(以下简称“本次合并”)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(以下简称“本次重组”)。
鉴于上述事项存在重大不确定性,为保证公平信息披露,维护投资者利益,避免造成公司股价异常波动,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,国泰君安(601211.SH)和海通证券(600837.SH)于2024年9月6日(星期五)开市时起开始停牌,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25个交易日。
在此之前,证券行业曾多次出现重大并购,包括申银万国+宏源证券,中金公司+中投证券等。
而本次合并,具有史无前例的意义。
作为新“国九条”实施以来头部券商合并重组的首单,将成为迄今为止国内资本市场规模最大的A+H双边市场吸收合并、上市券商A+H最大的整合案例,涉及多业务牌照与多家境内外上市挂牌子企业,属于重大无先例的创新事项。
预言成真
早在2020年9月,行家在《券业航母海上来》一文中曾经有过猜测:因股东方均为上海国资背景,base魔都的券商合并,最有可能的是“东方证券+海通证券+国泰君安”的组合。
2022年1月,行家在《两地国资委PK券业“航母”》一文中,再度提及海通证券与国泰君安的合并猜想。
而在年5月,“坊间传闻”与“公开否认”的热议中,行家通过《新头部!券商合并传闻不断,谁是强中手》等文,进一步点评了“国泰君安+海通证券”的行业地位。
当“传闻”成为“新闻”,“辟谣”成为“造谣”。消息落地之际,显得并不真实。
其实,两家券商的渊源并非毫无依据。
上海国资旗下的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(简称:上海国际集团)直接持有国泰君安7.66%股权,通过其全资子公司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(简称:上海国资经营)间接持股21.35%。
虽然海通证券表示无控股股东和实控人,但其第一大股东为上海国资旗下的上海国盛(集团)有限公司,持股比例为6.60%;其余股东持股比例均不足举牌线。
股价异动
出乎所有人意料,盘面的表现,颇让人意外:
9月6日开盘,国海证券率先一字涨停,稍后,天风证券涨停,保持到收盘。而官宣并购万和证券的国信证券意外领跌,跌势明显的还有近期敲定收购民生证券的国联证券。
这是否意味着有新的消息传出?行家不得而知。
盘中,行家瞥到新的传闻:“一个地区只保留一家券商;除中央汇金外,一家中央企业最多只能控股一家券商”。
这让行家想到,复牌的国信证券对万和证券的并购,似乎是“开胃菜”。此前传闻的中金公司与银河证券,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,可能性似乎更高一些。
如此一来,证券行业的格局为之大变。
航母体量
与背景深厚的“券业一哥”相比,沪上两家券商合并组建的航母体量,是否恐怖如斯。
手中正好有43家上市券商的中期业绩:
2024年上半年,中信证券稳居行业第一:营业收入301.83亿元,同比下降4.18%;归母净利润105.70亿元,同比下降6.51%。
国泰君安营业收入排名第四,为170.70亿元,同比下降6.89%;归母净利润排名第三,为50.16亿元,同比下降12.64%。
海通证券营业收入排名第10,为88.65亿元,同比下降47.76%;归母净利润在上市券商中仅列第16,为9.53亿元,同比锐减75.11%。
两家合并,营业收入将达到259.35亿元,相当于中信证券的86%;归母净利润为59.69亿元,相当于中信证券的56%。
而国投证券非银团队张经纬、哈滢署名最新研报,有了更为细致的分析。
以9月5日的收盘市值计算,合并之后“国君+海通”总市值位列行业第一。以2023年报数据计算,总资产和净资产位列行业第一,营业收入位列行业第二,归母净利润行业第三。主营业务来看,经纪业务、投行业务和信用业务位列第一,资管业务排名第三,信用业务排名第四。
月前,多家媒体曾经以“标题党”报道“中信证券痛失第一”。其实是2024年中报所言,IPO主承销规模“排名市场第二”。
一旦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完成合并,“券业一哥”将会失去更多的第一。
牌照整合
宏大叙事的背后,还有个体的悲欢。
在券商合并的大动作中,无法绕过的是机构和人员的整合。
目前,国泰君安有37家分公司,345家营业部。海通证券有33家分公司,306家营业部。两家简单相加,将远超“宇宙券商”银河证券。如果进行同城合并,至少将减少约1/3的分支机构。
而从主要子公司来看,国泰君安旗下拥有全资子公司国君资管和国君期货,控股公募机构华安基金,同时参股上海证券。海通证券旗下全资子公司海通资管,控股子公司海通期货,控股公募海富通基金,参股公募富国基金。
牌照相同,业务相同,业已杀的天昏地暗,刀刀到肉的竞争。在两家合并之后,旗下子公司是合并还是出清?
人事巨震
从业人员,更是重灾区。
网传来自某知名博主爆料,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合并将开启裁员模式,预计砍掉半数投行人员。
连同资管子公司在内,国泰君安现有11,846名从业人员,包括一般证券业务6,360名,投资顾问3,824名,证券经纪人1111名,保荐代表人349名,分析师177名。海通证券现有8,308名从业人员,包括一般证券业务4,721名,投资顾问1,848名,经纪人1122名,保荐代表人442名,分析师146名。
作为对比的中信证券,现有从业人员18,784名,一般证券业务11,442名,投资顾问6,450名,保荐代表人620名,分析师226名。
国泰君安+海通证券,从业人员数量明显超过中信证券:尤其是分析师和保荐代表人,“超额”幅度最为明显,而投资顾问数量相对不足。
此前因公募降费,券商分仓佣金锐减,券商分析师已然面临出清。在IPO收紧,罚单频繁的当下,保代人员的需求削减,面临降薪裁员。
首当其冲的,可能是C类保代。
据中证协保代列表,最近三年国泰君安有14名保代收到14次处罚。
包括业已“落网”的姜诚君在内,海通证券近三年有20名保代收到28次处罚,为券商之最。
就在两天前的9月4日,深交所刚刚对海通证券及保荐代表人韦健涵、朱文杰下发书面警示函,涉及赛克赛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:赛克赛斯)IPO项目。截至行家发稿,这一罚单信息尚未更新完成。
头部券商的合并,波及每一位金融人士。时代的浪潮中,谁能傲立潮头,谁能沙里淘金?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责任编辑:杨红卜 微信股票配资